分類: 縣市公園分佈

巴克禮紀念公園

基本資訊

行政區域:臺南市東區

地理座標:22.973124,120.223770

面積:9.1 公頃

棲地型態

埤塘與公園生態系

一般描述

巴克禮紀念公園,或稱巴克禮公園,位於臺南市東區崇明里。臺南市政府為紀念英籍巴克禮牧師,擇市內 公園其一命名。並在 2003 年正式公 告。

都市計畫中編為 18 號公園。昔日於地權因素,地主與臺南縣政府 對簿公堂,導致土地無法開發,淪為垃圾傾倒地。直到 2004 年在里長 李仁慈與里民們的努力下,運出近 一百七十量垃圾車的垃圾,並加以 整理、建設,一個公園終於成型。

獲得全國 10 大優良公園、第一屆全國都會公園景觀大獎、國家卓越建設獎等,並於2007 年獲得「全球卓越建設獎(FIABCI Prix d’Excellence Awards)公共建設類」優選肯定。 由於此地地下水源豐富,為竹溪的發源地之一,地點就在園內的月牙灣狀湖泊。在荷據時期, 此湖泊與臺南市立臺南文化中心的水塘本是同一塘,名曰「荷蘭埤」,又名「夢湖」。後按圖索驥,重新發堀夢湖,成為一大特色。


巴克禮紀念公園 2 期擴建,在 2015 年 1 月 31 日正式啟用。原公園 3.3 公頃,2 期則有 5.8公頃,總計 9.1 公頃。

生物資源

2016 及 2017 年地球日同步自然觀察累計各類群物種紀錄統計如下表:

類 群 統 計保育類關注事項
鳥類27 科 39 種八哥、鳳頭蒼鷹
昆蟲類39種
哺乳類1科1種
兩棲類3 科 5 種
爬蟲類1科1種
蜘蛛5種
植物65 科 181 種

棲地現況與威脅

威脅

人為干擾,水泥鋪面以及過度修剪是生態修復進程的最大障礙 ! 政治因素介入,大面積植栽河津櫻,破壞原棲地樣貌夜間過度照明以致原生臺灣窗螢難以復育,經記錄這兩年數量銳減。

夜間夢湖
紅脈熊蟬
滯洪池
生態河道
特色物種—翠鳥
河津櫻

北香湖公園

基本資訊

行政區域:嘉義市西區

地理座標:23.492041, 120.445338

海拔:27~49 公尺

面積:25 公頃

棲地型態

都會公園

一般描述

香湖公園都市計畫編號為公 3,全區面積約 25 公頃,為嘉義市第二大之公園,僅次於嘉義 公園園區,本園區東側臨接縱貫鐵路,南、西、北面分別面臨博愛路 ( 博愛陸橋 )、文化路、世賢 路等都市計畫道路。中央有北排水幹線,基地內有已完成博愛公園 1.43 公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業試驗所中埔研究中心經管埤子頭植物園 4.6 公頃、臨文化路側 2011 年完成徵收及撥用用地 3.09 公頃等 ( 其中 2.44 公頃為私有土地 ),是嘉義市西區最大之公園綠地。為營造春、夏、秋、 冬不同季節景致的風韻,規劃工程時刻意保存原有生態性,保留部分原始林及竹林,園區內廣植 各式喬木、灌木等,利用植栽設計做大區域種植,唯區域種植單調植栽及園藝種,未考量生態多 樣性及鄉土物種。

 

生物資源

植物

香湖公園園區中的植物有喬木:臺灣欒樹、榕樹、南洋櫻、山櫻花、血桐、銀合歡、楓香、 小葉欖仁、印度橡膠、荔枝、烏臼等。灌木:珠砂根、巴西乳香、瑪瑙珠、金露花、桂花、九節木、 春不老、矮仙丹、鵝掌藤等。

動物

在香湖公園雜木林中發現許多蛙類:諸羅樹蛙、小雨蛙、面天樹蛙、亞洲錦蛙、貢德氏赤蛙、 史丹吉小雨蛙、澤蛙、黑眶蟾蜍、布氏樹蛙、虎皮蛙。其中有保育類諸羅樹蛙及威脅本土的入侵 外來種亞洲錦蛙。其它動物有:無霸大蚊、斑龜、印度蜓蜥、人面蜘蛛等。 各類群物種紀錄統計如下表:

類 群 統 計保育類關注事項
鳥類13 科 15 種
昆蟲類7科8種
哺乳類1科1種
兩棲類4 科 10 種諸羅樹蛙持續關注諸羅樹蛙的棲地、 亞洲錦蛙的威脅
爬蟲類3科3種
軟體動物2科2種
蜘蛛3科3種
植物26 科 47 種持續關注外來種植物擴散


香湖公園諸羅樹蛙與史丹吉小雨蛙棲地圖,紅色區塊為諸羅樹蛙棲地, 藍色區塊為史丹吉氏小雨蛙棲地。
地圖資料 ©2017 Google

其他重要環境資源

有古諸羅八景美譽的「北香秋荷」、「北湖荷香」,因鄰近興建大排水,原本匯聚成湖的水 源消失,使北香湖隨之枯竭,變成農地。

市府自 2009 年起辦理「北香湖重現計畫」工程,包括北排水幹線整治、北排水 C 支線改道 及北香湖再現等,並進行植栽綠地美化及公共設施,命名「香湖公園」,正式啟用。

棲地現況與威脅

棲地現況

香湖公園在開放之初即在雜木林中發現諸羅樹蛙,其棲地最多時可分為三大區塊,從 2015 年開始,經兩年蛙調,發現其中一塊因緊臨民眾散步運動路徑已不見諸羅樹蛙蹤影。其餘兩塊因 較為封閉且分會建議市府分區管理,避免棲地因民眾休閒、運動與過度的環境整理影響生態環境。 目前依照蛙調的數據可發現諸羅樹蛙的出現,會隨著雨季以及棲地內積水的程度有所增減,族群 量甚為穩定;但相對的,棲地內的環境越穩定,外來種亞洲錦蛙的繁殖量也越高。

威脅

香湖公園內有許多入侵外來種種類如亞洲錦蛙、小花蔓澤蘭、銀膠菊等;其中亞洲錦蛙更與保 育種諸羅樹蛙、史丹吉小雨蛙共域。

嘉義市府不當的維護方式。 雖然荒野嘉義分會已與市府建立溝通管道,但仍擔心會有熱心民眾檢舉棲地雜草過多,或是雨

季之後棲地積水,民眾擔心病媒蚊孳生要求市府噴藥等管理上的問題。 嘉義市府急於建設,欲在香湖公園內劃設露營烤肉區。

議題活動

2016.12.28 得知嘉義市政府建設處公園特色化計畫中將香湖公園內劃設露營區與烤肉區,荒野 嘉義分會參與公民論壇表達本會立場,並與在場公民團體及議員交換意見。後續在內部幹部會 議中有夥伴提出因為此案需要議員認同才可通過,困難度比較高,建議夥伴先在網路上談論這 個議題,增加議題的曝光度,引起更多民眾關注。

2017.02 嘉義市議會會期將開始,得知建設處處長依然積極想要維持原案,由桃山人文館為主 之公民團體邀請本會共同開記者會表達立場,但經幹部會議討論決定先直接拜訪處長,與處長 懇談,了解處長的對此案的立場與態度,再決定是否要召開記者會。

2017.03 透過陳請與媒體報導,嘉義市政府終於決定不會在香湖公園內規劃露營區,但市政府 後續對香湖公園的開發仍需持續關注。


荒野的投入(過去-現在)


過去

2015.08 荒野嘉義分會楊勛凱夥伴在被颱風吹倒的圍籬內聽到諸羅樹蛙蛙鳴。
2015.09.07 荒野嘉義分會蛙調小組確定有當地諸羅樹蛙後,開始進行每月一次定期性蛙調。 2015.09.10 蛙調小組發現棲地內有外來種亞洲錦蛙,開始移除。同日發現外來種銀膠菊。 2015.10.07 同日進行亞洲錦蛙與銀膠菊移除。
2016.4.18 世界地球日定點普查。
2016.10 提出香湖公園諸羅樹蛙棲地調查計劃,並通過申請。
2016.12.28 香湖公園特色化公民論壇

現在

每月定期進行一次蛙類調查。
香湖公園諸羅樹蛙棲地調查計劃:2017 年 1 月 1 日至 2019 年 12 月 30 日,三年一期。 2017 年緯創兒童專案計畫將在香湖公園內進行物種普查。

參考資料

香湖公園 – 嘉義市政府建設處全球資訊網

永春陂濕地生態公園

基本資料

永春陂濕地公園位處臺北市最繁華信義計畫核心發展區,總面積約39,832 平方公尺,總水域面積6378平方公尺,蓄水量可達1.4萬噸。

 

google地圖資料、空拍圖

 

簡述說明

永春陂為台灣清領時期,福建省永春縣人闢建的陂塘,因而得名。自清乾隆年間即有漢人開墾耕作,為取得灌溉水源,便在四獸山下,依山勢地形築堤儲水為「陂」,當時為五分埔主要灌溉水源,因流路阻塞,陂床淤淺而成為耕地。後又因天然淤積和上游開採煤礦,礦渣泥沙沖刷流入陂內,因此逐漸乾涸,國民政府遷台後,設為永春陂營區,軍隊撤離後則成為閒置土地。

臺北市政府為恢復陂塘歷史風貌,將都市計畫住宅區變更為公園用地,歷經4年辦理用地取得、規劃、設計及施工,廣納各界意見,以「環境共生」、「滯水留水」、「調節氣候」、「永續教育」四個設計理念,重建百年陂塘空間場域,成為臺北藍綠帶樞紐,延伸四獸山系生態棲地,成為都市生態跳島,串連都市邊際的自然環境。

濕地公園第一個特色是透水鋪面,能增強對強降雨的抵抗,也以滯洪池的概念,設計很多凹下去的地方;原本軍營的土壤十分貧瘠,於是也做了土壤改造、生態復育,讓生物能回到濕地公園。第二個特色是循環經濟,建築業的循環經濟是新的概念,減少物質的使用,讓它循環,舊的建築物盡量利用。公園內除了有設置高架棧道之外,也有多功能展覽館的生態觀察窗,可以俯拍公園全景,也能有機會能夠近距離觀察到白鷺鷥與多種陂塘鳥類。並保留3棟舊有的營舍,作為服務導覽館、多功能館和志工辦公室,以作為環境教育的基地。

 

關注價值

園區中挖掘多個生態池,陂塘引流豹山溪及無名溪兩條溪流,兼具滯洪功能,並為此帶來豐富物種及環境資源,為承續原有陂塘風貌,以恢復既有生態為主軸,如翠鳥、五色鳥、白鷺鷥、蒼鷺、領角鴞、蝙蝠等棲地,及提供市民有更豐富的生態體驗,減少對環境的破壞,規劃生態復育區、教育區及遊憩區等三大區塊,並考量四季色彩更迭及生態環境,植栽挑選以誘鳥誘蝶且具四季色彩變化之喬木為主,種植能夠誘鳥誘蝶的植栽,並營造青蛙及水鳥棲息的環境。 永春陂濕地公園還有一個最特別的代言人——領角鴞。過去在台北市區其實是能夠看到貓頭鷹的身影,卻因為環境開發與人口增長,貓頭鷹的生活棲地也逐漸轉移到山上。而近期在永春陂濕地公園中已經可以看到領角鴞的蹤跡了,顯示出環境復育的成功,也歡迎離開市區的生物回家。 

 

棲地/定點現況與面臨威脅

2020年3月才開幕的永春陂濕地生態公園還很年輕,生物們還在適應中,園區內就被一堆強勢外來種給入侵霸佔了,因為移入外來植栽、土壤、木材等,而有機會讓來自中南美洲的福壽螺、紅火蟻、非洲大鍋牛、吳郭魚、小花蔓澤蘭、銅錢草、非洲含羞草等外來入侵種的著地生長蔓延,造成在地原生物種威脅,並入侵到其生態空間,造成棲息地的競爭、食物的競爭、掠食、疾病傳染、基因混雜等,而維管工人人力有限,在和風吹拂、雨水澆灌之下,牠們滋生的速度超乎預期,嚴重影響當地生態平衡! 加上遊客的往來越來越頻繁,許多人為的破壞逐漸衍生,例如: 不當的放生、餵養野生鳥類等。 另外在豹山溪從獅山與豹山山谷流出,具有豐富的原始生態,每年4月有螢火蟲、6月有獨角仙,市政府規劃了與生物共行的專用道,能阻擋車子進入,但舖上碎石子後,蝸牛數量卻大幅減少,螢火蟲也相繼減少,在地居民期待能恢復以往的生態。

 


荒野的投入(過去-現在)


歷年議題大事記

2020年3月公園正式開幕

 

解說導覽

1/9 (六)工作團隊教案演練(組內試演)

3/6 (六)上午教案演練(親友團)

3/21(日)上午永春陂生態地公園解說自然體驗活動(正式對外導覽)

4/18 (日) 上午永春陂生態地公園解說自然體驗活動

5月~11月因疫情取消

12/19 (日)上午永春陂生態地公園解說自然體驗活動

環境教育

每個月的導覽解說環境議題:

議題一: 互動式問答探討公園生態化

議題二: 透過搶救濕地遊戲,讓民眾了解濕地的重要性

議題三: 永春陂濕地生態公園的四大特色,生態公園在都會區的重要性_生態廊道

 

專案合作

2022年六月將與台北市公園處辦理守護志工培訓

 


重要生態資源


未來展望

從今年3月開始,定期每個月的第三個星期日,由思春組夥伴帶領對外的推廣導覽活動,導覽活動以精采吸睛的故事屋開場,陳述了永春陂的古往今來,接著以溼地的重要性與推動公園生態化為兩大主軸,設計了活潑有趣的生態遊戲,經由沿途介紹永春陂生態現況,再導入外來入侵種、餵養等生態問題等,最後並邀請大家成為永春陂的生態推手,希望藉由一系列深入淺出的活動,導引參加的民眾重視公園的自然生態!

而目前棲地組和思春組夥伴正積極合作籌備永春陂守護志工的課程,預計在今年下半年能夠舉辦守護志工的培訓,希望能夠結合當地的居民及有志者,一起守護永春陂生態濕地公園,期待永春陂這個人工的濕地公園,有朝一日能成為人類和生物都能共存共榮的濕地天堂!

 

在地活躍志工

荒野保護協會陳德鴻老師在公園規畫初期,即被邀請協助濕地生態規劃,台北分會號召棲地組、親子團的夥伴多次針對強勢外來種進行移除,在公園棲地維護工作上,也花了相當多的時間人力!從去年11月開始,定期在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六,由棲地組帶領的棲地維護工作假期。 公園生態化的推動必須環境教育與棲地守護並進,荒野夥伴以一貫的熱情無私與行動力,先由棲地組番茉莉總組長與小圓綠貓組長號召棲地夥伴衝鋒陷陣,棲地守護打前鋒,接著解說前輩牽牛花募集解說組山椒魚、獵戶座和親子團的夥伴們,一起發想永春陂生態濕地公園的導覽教案,而思源組高蹺鴴組長則義不容辭的帶著夥伴們一起催生思春組(思源永春組),並邀請木蘭花擔任思春組長,接著許多來自各群組的思源之友們也都來支援力挺!

富陽自然生態公園

基本資料

行政區域:位於台灣台北市大安區六張犁黎和里及黎孝里地區 地理座標:25.016638, 121.557119 海拔:海平面到西邊標高93公尺的福州山和南邊標高139公尺的中埔山山境 面積:3.8公頃。 棲地型態:以小山谷地形為主體風貌是台北市境內唯一自然生態公園。

 

google地圖資料、空拍圖

 

簡述說明

  • 地名起源

清光緒13年已有六張犁地名的記載。據說當時一個男丁以一頭牛、一張犁耕種五甲土地的範圍,稱為「一張犁」。

  • 清代時期

昔日六張犁的山上是亂葬崗,由臥龍街431巷進入,到清水祖師廟旁,有祠碑記載著茶路,此路可由廟旁的叉路通往土地公嶺,前往文山、深坑、石碇等地。

  • 日據時期

地利不厚 收穫不豐 日據時代曾引來自新店溪的塯公圳水來灌溉及飲用,此地雖然稻田廣被,但收成不太理想,所以人口稀少。 1939年(昭和14年)日本人徵收現在的信義路、忠孝東路、基隆路之間的農田,興建陸軍倉庫。六張犁也由早期的農田演變成日據時期的軍事管制區。

  • 國民政府時期

國民政府遷台後蓋了「四四兵工廠」。六張犁地區是「四四兵工廠」的倉庫,專門存放大型砲彈及手榴彈的成品和原料的庫房,並且製作砲彈零件。1988年遷至三峽。

  • 荒野時期

1994年週遭民眾建議多年之後,原彈藥庫區域改建為簡易公園,稱之「富陽公園」。 1997年當地部分居民提出《台北市富陽街底森林公園催生計畫》,並在荒野保護協會、內政部、台北市政府等民間團體與官方機構合作下,成立台北市第一座以保育自然生態為成立目標的森林公園,並於2006年正式開園。

 

關注價值

依中興大學的調查結果,園區植物物種豐富總計達331種植物,包括哺乳類、鳥類、兩棲爬蟲類、無脊椎動物等,當中計有十種屬於野動法保育類動物,更顯富陽獨特珍貴多樣性的生態。設立生態保育區作為生物主要生存、棲息、繁衍及物種最集中之區域,並劃設界線,維護生物多樣性與棲地完整性,保留生態敏感區,區內僅供科學研究、生態復育及監測活動。 期使台北市環境品質逐漸提升,並以生態城市之姿提高國際能見度及話語權。

 

棲地/定點現況與面臨威脅

  1. 放生問題:任意放生動物,其中不乏強勢外來種動物,如牛蛙、美國螯蝦等。
  2. 任意採集:民眾任意採集姑婆芋、月桃等。
  3. 任意開墾及種植。
  4. 遊客日增衝擊自然生態。

 


荒野的投入(過去-現在)


棲地工作

  1. 於2018年開始進行微棲地營造,從蛙類到螢火蟲棲地,期待透過友善的棲地管理,降低人為干擾,營造出原生物種適合生活之棲地,維持生物多樣性。螢火蟲為環境品質指標之一,近年富陽公園僅發現陸生螢火蟲―紅胸黑翅螢及紋胸黑翅螢兩種,而未觀察到水生螢火蟲,因此,棲地志工從了解螢火蟲生長史,進一步營造適合螢火蟲適合的棲息地。
  2. 營造間歇性溼地,期望台北樹蛙重新回歸台北市

 

解說導覽

  1. 相較於2020的14次,2021例導與外接因疫情而大幅減少,但志工動員仍超過50人次。參訪者超過130位且對保護環境的支持反應皆熱烈。
  2. 因疫情關係而只有2次外接,持續配合協會辦理。

環境教育

期望能提供市民一座生態公園,歡迎市民帶著相機、圖鑑以及愉快的心情造訪這座自然教室,習得生態學知識,更可體驗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之美。

 

其他活動

配合市府之大縱走及華視『台北-再發現』活動

 

專案合作

緯創(長期)、台北大縱走(短期,願景橋)

 


重要生態資源


指標物種、明星物種

台北樹蛙、大赤鼯鼠、長吻白蠟蟬

物種調查資料

據調查目前存在本園的喬木計有5,000 餘株,包括香楠、相思樹、白匏子、血桐、九節木、
水同木、江某等樹種;加上屬於谷地地形,溪流纏繞,潮濕之環境,使得蕨類植物種類頗為豐富,
包括筆筒樹、臺灣山蘇花、臺灣桫欏鳳尾蕨等共47 種;水生植物則包括水丁香、水蠟燭、野慈
姑等共16 種,總計達331 種植物。可列老樹資源的巨木有40-50 棵以上,可列為臺北盆地山麓
丘陵森林演替指標的特色樹種。

未來展望

  1. 讓參訪者認識富陽的自然生態環境特色與重要性,進而增加對保護環境的觀念。
  2. 推廣並邀請參訪者加入荒野協會,共同珍惜自然。
  3. 建立公、民、專業團體都能有效溝通的平台,並促進公民參與,齊力落實「生態城市」。

在地活躍志工

何老師、老熊、杜鵑花等富陽組解說員

其他參考資料

2022-2024富陽公園生態化暨環境教育推廣計畫V0
富陽解說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