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園中的無痕運動
作者:洪維忼
無痕運動自1970年代形成的概念至今也已超過40年,然而無痕運動並不是教條式的規則,七項原則是無痕運動的行為準則,沒有要求的特性而是作為行為的提醒。無痕運動組織發展便以戶外倫理為核心價值,因此這七項原則比起規範更像是提點我們行為的那一把尺。無痕運動的展現,是在減少對於環境(包含人事物)的衝擊,而不是降到零,因為我們的活動必然會帶來衝擊與介入。無痕運動的研究發現,人類與自然的互動過程當中會出現植物、動物、土壤、水資源、社交、文化等六大衝擊,七項原則也是依據這六大衝擊所發展出來。以下的七點後的敘述,便是針對在「公園」的環境當中,可以執行的實際作法來提供給各位參考。
1.前充分的規劃與準備
無論是住家附近的公園,或是旅行途經的公園,或是特意前往的公園。都應該要做好衣食住行的相關準備,天氣狀況的查詢與公園周邊可利用資源(如:便利商店、餐館、派出所、消防隊、醫院等)的調查。並且告知家人將要前往的地方與預計歸來的時間。倘若是要攜帶寵物前往,也務必要先調查相關規定,是否可以放繩、或是禁止攜帶寵物、又或者是可攜帶但是一定要牽繩。一般我們前往公園時很容易忽略掉攜帶飲水與雨具的事情,如不是短時間往返或是在住家附近時,則應該還是要攜帶飲水與雨具。如欲前往人文歷史類型公園時,也應做好對於當地文化的調查,以尊重當地文化。
2.在可承受地點行走露營
公園內如有設計步道,則應該行走於步道上,避免隨意踏入綠地。如公園有綠地開放作為野餐、休憩活動之用,則不在此限,但仍須避免踏入花卉植栽區域與樹苗的培育區,以避免影響植物的生長。如遇到公園內步道整修或積水時,請按照公園的大多數的公園都不開放搭設帳棚過夜,但對於臨時設置的遮陽帳篷較不在此限,仍須注意每一個公園的規定。如公園內有規範露營區時,則應該在指定的位置上搭帳、炊事,仍不可隨意搭帳與炊事。而人文歷史類型公園,則應該停留在設計步道內以避免破壞古蹟或歷史文物。
3.適當處理垃圾維護環境
野外環境當中,要遵守Pack it in, Pack it out(帶進帶出)的原則,但是在公園內我們就不完全需要遵守這樣的原則。取而代之的則是日常生活當中的垃圾處理原則,該進入垃圾桶的一定不要讓他在外面,該進行分類的也一定要遵守分類的原則。但如果該地區的公園沒有垃圾桶,一樣請遵照帶進帶出的原則來處理我們的垃圾。廚餘、果皮之類的東西,也請不要留在公園的綠地上或是花圃當中,仍然應當棄置於垃圾桶之內。大小便的原則也是一樣,在野外可以透過貓洞或其他方式處理排遺,但在公園中也應當在公共廁所當中解決民生問題。寵物的排遺部分,小便較難控制,但可以用隨身攜帶的水將味道沖淡一點。寵物糞便的部分應該要撿拾起來後在垃圾桶內棄置。
4.保持環境原有的原貌
公園內的花花草草請勿隨意攀折,也留給其他一同來活動的朋友觀看。同時在樹木上刻字會影響樹木的生長。除此之外公園內的牆體也應該保持整潔,「到此一遊」的記號留在相機裡面就可以了。特別是在人文歷史類的公園當中,如有壁畫、文物或是散亂在地上的陳列,都請維持原來的樣貌。用眼睛看,而不要用手去觸摸。對於壁畫的部分,也請不要用污泥去塗抹或是用沾滿泥巴的雙手去觸摸,可能會對壁畫造成永久性的破壞。可以協助移除垃圾,但有的時候垃圾與文物不容易分別,文物也可能是某一個時期的垃圾。例如在一些森林步道上可能會發現日本時代的酒瓶,那以文化層面來說他就是文物而非垃圾,那就應該留在當地或聯繫有關單位處理。
5.降低用火對環境的衝擊
台灣的公園、森林公園、國家公園,大多禁止在園區內生火。也因此,如果真的非得要生火,請在公園內的指定區域,如:烤肉區、營火區等地方進行生火。國外也是一樣,雖然每一個公園的規定不同,但對於生火這件事來說大多都會限制在特定區域內,即便是在生火允許的環境當中也應該使用焚火台或現場已經製作的營火圈等設備內生火。如果是當天往返的行程,在飲食上可以用保溫瓶替代煮熱水的行為,伙食上也盡量安排不需要炊煮的食物,飲料若為沖泡可以用保溫瓶內的熱水替代。真的必須要生火的時候(比如:緊急危難)那麼應該要注意周遭環境,並且利用土堆將火源隔開地面至少15公分,土堆直徑大於火堆直徑的1.5倍,讓溫度不會影響到地面、火星不彈出。如是在人文歷史類型公園內,則應當遵守古蹟相關原則。
6.尊重野生動植物
公園內的花鳥魚蟲,都是可遠觀不可褻玩的存在。我們可以親近樹木、親近花草,但是用眼睛看但不要動手觸摸。大樹在公園規範允許的狀況下可以適當的攀爬或是在樹下休憩,可是千萬不要動手去折斷樹枝或是任意砍伐。公園內的動物也應該與其保持距離,如果動物養成與人類過於接近的生活習慣,會造成覓食能力的喪失,且人類的食物在烹調過後不適合其他動物的消化或造成動物的身體負擔。除此之外,過於與人類親近的野生動物,會失去對人類的戒心,也容易造成盜獵者的成功,同時野生動物也會攜帶一些人畜共通傳染病很可能會因為與動物接觸被感染。
7.考量其他使用者
除了自然生態、人文歷史之外,更容易造成破壞的就是其他使用者的社交舒適圈。人與人之間的社交舒適圈,除了個人與個人之間外,也有團體與團體之間。公園等場域是公眾空間,保持彼此的舒適距離是必要的禮節。我們可以放低講話與聽音樂的音量、不去插嘴別人的話題、人群較為聚集的地方也可以縮小自己的動作,避免影響到別人。如在步道上相遇,可以相互禮讓或是讓上坡者先行,下坡者後行的方式。大部分的公園步道都較為狹窄,可能僅能容納1~2人同時站立,因此停下休息的時候也應該緊靠一側避免影響到其他旅客的通行。如果是涼亭、休息板凳等場所,也應該注意一個人只佔用一位的原則,包包可以放地上不用坐椅子,飲水機、洗手台也是一樣的原則。如是都市公園的健身遊樂器材等,也應該以輪流使用的原則操作。